产品搜索:
附红细胞体病,可控可防!
进入夏季,温度升高,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率较高(其它季节也呈现多发的趋势),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对本病经行详细解读及有效的控制方案。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临床症状
母猪: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病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仔猪:哺乳子猪通过母乳感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困难,病死率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
病理变化
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边缘有粒大至黄豆粒大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临床诊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他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呼吸急迫、心悸亢进等非特征性症状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
预防与治疗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1、在温热季节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除传染媒介。
2、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注射终结,10ml/100kg体重,连续3天)。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清除传染源。
3、阳性猪群,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以消除隐性感染。购入猪只要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
推荐方案:附链康1kg+解益康1kg+君毕妥1kg,拌料1吨。在炎热季节,每月定期投药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