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浅析耐药抑制剂在产品中的应用
当前,兽用抗菌药物市场秩序不规范、养殖环节使用不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意识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薄弱,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致使兽用抗菌药物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用药增加,从而造成兽用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加剧、兽药残留超标风险提高,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很大隐患。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及专利耐药抑制剂在公司产品中的应用。
一、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
膜孔蛋白(OprD),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水溶性物质扩散通道。膜孔蛋白的减少使细胞内抗生素浓度降低。“先天不足”:某些细菌本身存在的膜孔蛋白较少或蛋白通道较小,使一些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部,称为“内在性耐药”或“固有性耐药”(intrinsically resistant),即这种耐药并非是由于任何染色体的突变或是耐药质粒的获得所致。
2、产生灭活酶,使药物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使之到达靶位之前失去活性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有: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MLS钝化酶
3、靶位改变,药物无法与细菌表面结合。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氨基糖苷类 核糖体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 核糖体50S亚基;氟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拓扑异构酶Ⅳ;
糖肽类 D-丙氨酰D-丙氨酸;四环素类 核糖体50S亚基
4、主动外运
有些抗菌药物(常见的如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能诱导细菌的主动外运,抗菌药物难以在细菌内积累到有效浓度,造成对抗菌药物耐药程度的普遍提高。
5、细菌生物被膜,阻止药物进入
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其生化组成为藻酸盐多糖和蛋白复合物。菌膜可阻止巨噬细胞、抗体、药物作用于菌体。
二、独有的耐药抑制剂专利技术
专利细菌耐药技术(NFI-217专利号:200610048418.5)
减少细菌主动将抗菌药物外排,抗菌药物可以顺利在细菌内积累到有效浓度,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对大部分耐药菌株有效。
三、添加耐药抑制剂NFI-217的效果
耐药抑制剂NFI-217与药物协同前后对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添加了耐药抑制剂NFI-217后不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大大降低,敏感度加倍增强。
四、添加耐药抑制剂的产品中
优质原料+创新工艺+专利耐药,成就了替乐佳、胺氟康、君毕妥等卓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