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治疗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呈慢性或急性经过。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可造成鸭生产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并常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等,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许昌市某养殖场前来问诊,饲养蛋鸭5000只,28日龄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肢软卧地,不愿走动,每日死亡15只左右。自行购买标注主要成分为林可霉素的产品治疗3天,死亡增加到每日30只左右。
2 临床症状
感染鸭群整体精神沉郁,嗜睡,缩颈,病鸭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个别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死前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有些眼鼻部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内脏有广泛性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膜;心包内有黄色絮状物和淡黄色渗出液,心包膜覆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病死鸭只脾脏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有的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可见关节液增多。
4 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直接将剖检脏器进行无菌触片染色,经革兰氏染色,后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瑞氏染色,镜下可见两端浓染的杆状或椭圆形的菌体。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 治疗
全群使用胺氟康(10%氟苯尼考粉粉)、君毕妥(10%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度获灭(七清败毒颗粒)混合拌料饲喂4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每天使用威能(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带鸭消毒1次,及时清理粪便。用药第二天食欲好转,死亡15只,第四天病情得到控制,死亡停止,基本恢复正常。
6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鸭群优质、全面、充足的饲料可以提高鸭只体质抵抗疾病;长期的低温阴雨天气,垫草潮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各种应激和饲养管理不当也往往引发该病发生和流行,也容易成为许多传染病的继发性病源。因此合理的饲养密度、干燥通风、冬季保温、清洁卫生尤为重要。及时清理粪便,定期对水槽、料槽等器具和场地消毒,对于该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科学用药,可借助检测机构进行药敏试验,结合药代合理选择敏感药物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由于采食下降,为控制死亡,可以先进行注射,目前头孢类药物对该病原较为敏感,注射后进行全群用药整体防治。
免疫选择有效的疫苗进行接种也是有效手段,只有做好防疫、饲养管理、消毒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