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
新郑好

禽巴氏杆菌病防治浅析


禽巴氏杆菌病也称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是发病急、持续时间长、出现急性败血性等。 该病流行快、死亡率高,给养禽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为此,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特别是防治措施进行浅析。

1、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或美蓝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及菌体两端染色深,中间浅,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新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抵抗力不强,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很快死亡。在阳光暴晒10min,或在56℃15ming或60℃10min,可被杀死。在空气干燥中2~3d可死亡。埋入地下的病死鸡尸体,经4个月仍残存活菌。

2、流行特点

本病对各种家禽和多种野鸟都有易感性,家禽感染率较高,对鹅的易感性较差,对产蛋鸡比幼龄鸡更易感。巴氏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条件病原菌,可存在于健康家禽的呼吸道中,平时不发病,当饲养管理不当,天气突变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侵入机体,大量繁殖并致病,发生内源性感染。当有新鸡转入带菌的鸡群,或者将带菌鸡调入其它鸡群时,容易引起发该病流行。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创伤传染。病鸡的尸体、粪便、分泌物和被污染的运动场所、土壤、饲料、饮水、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染的媒介。

3、临床症状

本病自然病例潜伏期一般为2~9d。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和鸡体的抵抗力不同,禽霍乱的临床症状也表现不同,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的初期,几乎看不到症状,常在奔跑中突然倒地死亡。肥胖的鸡,高产的鸡、鸭多发。

急性型临床较为常见,表现精神不振,羽毛杂乱,缩颈闭眼,不喜动,头藏于翅下,采食下降。体温升高,增加饮水;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粘液;头、冠、肉垂发绀。病禽常伴有腹泻,排出白色水样或绿色恶臭粪便。产蛋量明显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明显降低。病程较短,一般几小时或1~3d死亡。急性型经过存活下来的病鸡转为慢性感染或康复。

慢性型病鸡逐渐消瘦,精神委顿,贫血。冠、髯苍白色、水肿变硬。关节炎常局限于腿或翼关节和腱鞘处,关节肿胀跛行,剖开可见有脓性干酪样物。

少数病例出现鼻窦肿大等症状。

4、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死亡病禽多看不到明显病变。

急性型主要病理变化是出血和坏死。全身性充血和出血。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心冠脂肪、心外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十二指肠、盲肠、直肠粘膜肿胀弥漫性充和出血,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浆膜下出血。心包液、腹腔液体增加。肝脏肿胀、充血,有大量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肝脏实质变硬、呈熟肝样。肺瘀血、水肿或出血。脾脏偶见肿胀和灰白色坏死点。

慢性型特征为局限性感染,病变亦有不同。当呼吸道症状为主时,可见鼻腔、气管呈卡他性炎,肺脏硬变。有的表现肉髯水肿,而后为坏死。有的足与翅部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或干酪样坏死。还有的病例,卵巢出血,卵黄囊破裂,腹腔病脏器表现上附着干酪样的卵黄物质。

5、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染色特征和鉴别培养结果可做出诊断。

6、防治措施

做好传支、传喉、新城疫等疾病的疫苗接种工作,中和抗体滴度达到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病毒性呼吸道的发生。在疫苗免疫前后可以使用目前市场上已经印证了效果的提高和加快抗体产生的中药类产品,如倍利能(五加芪粉)。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应激因素的出现,保持舍内舒适的环境。同时提升禽的免疫力与抗病力,特别是产蛋禽,可定期饲喂中药可以补中益气,增强机体抗病力,如倍利能(五加芪粉)等。

严格消毒。本病原是条件性病原,并且病原可在消毒剂作用下快速死亡,定期的消毒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如威能、易速净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消毒剂。

早发现早治疗。发现本病时,应及时治疗,严重的采取封锁、隔离、治疗、消毒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扑灭疫情。治疗可用 迪新 注射,或用胺氟康、君必妥饮水或拌料,因采食量下降,建议饮水。

地 址: 郑州市航空港区玉港路3号
电   话: 0371-65862176         传 真: 0371-65862510

版权所有 © 河南新正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标签    本网站支持IPV6

版权所有 © 河南新正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标签    本网站支持IPV6